深圳鄭氏

深圳鄭氏又稱東鑑鄭氏是指北宋年間遷入,先祖為柏峰久居深圳一帶的原居民鄭氏,分五房:仁、義、禮、智、信。深圳鄭氏為滎陽鄭氏之後人。

東鑑鄭氏,一世祖鄭柏峰,舉進士,官封朝奉大夫,原籍南雄府保昌縣,於北宋熙寧三年(西元1070年)定居東莞縣(東鑑)今之深圳南頭。柏峰41歲生二世祖帽庵,官封朝議大夫。帽庵49歲生三世祖南莆,官為宣教郎,生五子按順序:仁、義、禮、智、信,其中信祖子孫遷自今中山市平嵐三鄉,其餘均在深圳繁衍。

高祖南莆葬於黃田蟻穴為殺師地,當年風水師因此喪命。鄭氏後人將其與先祖合葬,至今鄭氏後人每逢祭祖均先祭風水師李氏。據風水學說蟻地多生蟲蟻喻意繁衍,因此後人有以糖作為祭品的習俗流傳至今,同時自三世祖後,子孫眾多,始拆居:南頭、西鄉、向南、西湧、白沙、上步、菴前、塘郎、留仙洞、大湧、莘塘、湧下、田下、梅林。

南山區向南村鄭氏的後人保留有一本清光緒27年(1901)重修的族譜,據此,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的彭全民先生發現,北宋熙寧三年(1070),鄭柏峰宦遊至東鑑(今南頭),看到這裡山清水秀,水陸交通便利,很喜歡,就在這裡安家立業,為東鑑鄭氏。當時當地少數民族很多,勢力也大,為了更好地與當地融合,鄭柏峰就娶了倉前村雷氏的女兒為妻,生了一個兒子:鄭帽庵。雷氏是深圳地區有史記載的最早的本地姓氏,是個有勢力的家族,這對鄭家奠定基業起了重要的作用。

鄭帽庵,宋朝議大夫,娶李氏,生了一個兒子:鄭南莆。鄭帽庵墓位於南頭光前村席帽嶺南坡。據南頭《鄭氏族譜》載:“二世帽庵祖,柏峰祖之子,宋朝議大夫,葬于庵前村後席帽嶺,坐子癸向午丁之原。”該墓于文化大革命間曾被毀,1994年重修,仍保留有宋代的墓前華表等,系嶺南墓葬中罕見的重要文物。

鄭南莆,宋宣教郎,娶雷氏。向南村鄭老伯曾對來訪者說,他很小的時候就聽老輩人講,鄭南莆有五個兒子,分別以仁、義、禮、智、信五字起名,這五個兒子的後裔,最終發展成枝繁葉茂的“五大房”。寶安與香港一帶鄭氏以南莆為開基祖。

長子鄭仁,字知微,娶李氏,生了一個兒子:鄭恩。鄭恩,字子澤,號滋圃,娶李氏,生了三個兒子:長子鄭秘校、次子鄭秘書、三子鄭秘慶。其子孫分佈於塘朗、黃田大圍、沙尾、花屋巷、廳巷、篁裡、塘郎白虎頭、定加朗、巷頭、向南、湖吐、珠崗頭、榕樹角、菴前、隔田、西湧、莊邊長房。

次子鄭義,字知綱,娶黃氏,生了一個兒子:鄭國定。鄭國定,娶胡氏,生了兩個兒子:長子鄭達裔、次子鄭達甫。其子孫分佈於山兜、梅林。

三子鄭禮,字知幾,娶歐氏、丁氏、卓氏,生了四個兒子:長子鄭子琪、次子鄭子玠、三子鄭子璲、四子鄭子珽。其子孫分佈於湧下、福源、紅石巷、西鄉沙頭、莊邊三房、莘塘、大湧、新佘村、大鵬鄉、街邊、南塘、石橋頭。

四子鄭智,字知彰,娶黃氏,生了一個兒子:鄭辰佑。鄭辰佑,娶陳氏,生了兩個兒子:鄭嗣先、鄭嗣承。其子孫分佈于田下、留仙洞。

五子鄭信,字鐵生,娶吳氏,生了一個兒子:鄭渾。鄭渾,娶莊氏,生了兩個兒子:長子鄭希韓、次子鄭希雄。其子孫後移居香山平嵐鄉。

在鄭氏家族遷徙到寶安以後,它的族人中歷代湧現出很多優秀子弟。

鄭文炳,字在中,城外湧下人,明萬曆七年(1579)的拔貢,初授福建將樂訓導,後來升任高明教諭。那年適值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鄭文炳出面勸富裕人家開倉廩散粟。屆滿,升為廣西賓陽學正,後任懷遠縣知縣。當時的懷遠縣山高嶺峻,野獸出沒,又加上一些瑤峒少數民族進入山林成為土匪,常常下山掠奪,致使民不聊生。過去的縣官帶著妻子逃跑了。鄭文炳將此情上報,大軍開來為民除害。為了供給軍隊兵餉,鄭文炳籌畫糧食3000石,戰馬800匹。因謀劃得當,平息了野獸與土匪的為害,百姓不再受其侵擾。朝廷兩院為此表彰了他的功勞。謂鄭文炳有“禦侮才”,又官升一級“使往攝篆”,他上任後,停止了大量的徵兵,自己單騎進入少數民族區域,以安撫民心。在他的撫慰政策下,不久瑤峒安寧。鄭文炳死在這一任官位上。生前著有《奎亭集》數卷。

鄭敬,字德聚,梅林人。少年時就秀異明敏,明正統六年(1441)考中辛酉鄉科舉人,第二年,正統七年(1442)就考中壬戌科劉儼榜二甲進士,授南京湖廣道禦史。他為人清廉耿直,勤政為民,據說“曹無滯牒”。六年後,出任江西按察僉事,後改任河南、雲南,清慎不渝,有政績,受到皇帝“璽書旌異”。當要離任回京時,雲南的土司紛紛贈金相送,都被他回絕了。有人勸他還是接收算了,他說:“我為官二十年,嚴守風紀,享有常祿,猶恐不稱職,哪敢改節乎?”成化二年(1466),轉任山東副使,他仍然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食少事繁”。由於操勞過度,才40多歲,頭髮盡白,他自己辭職回家,歸卒于家,終年58歲。因為清廉,死後無錢辦喪事,當時士林人無不稱讚他。

鄭士忠,字廷獻,西鄉人。自幼聰穎過人,周圍的鄰居都認定他今後可以成就一番事業。20歲弱冠之年,娶妻方氏。一切從簡,穿著古樸的士紳服。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科以《易經》鄉試中舉,弘治三年(1490)登庚戌科錢福榜第三甲進士,授浙江麗水縣知縣。為官時質直剛方,對欺壓百姓的惡霸鄉紳嚴厲打擊,廉正自持,拒絕鄉人為了感激而送的饋金。為官時從不結黨營私,杜門不出,即使是同籍,也從不講究私情。對待鄉鄰友愛有加,是一個受人愛戴的人。

鄭文光,南山向南人,由行伍授大鵬營千總。素驍勇,善騎射,康熙五十三年(1714)從征安南(今越南),屢有功勳奇績。後因深入叢林之中迷路,他仍然奮勇力戰,被傷陣亡。康熙五十七年(1718),朝廷下旨,以其子鴻承襲恩騎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