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蔚藍海岸與鐵面人Cannes and Îles de Lérins (2)

    聖瑪格麗特島(Île Sainte-Marguerite)是勒蘭群島中最大的島,長約3公里,寬約900公尺。據說是因為僧侶奧諾哈的姊妹,聖瑪格麗特(Sainte Marguerite)帶領一群修女來島上,故而以她的名字命名。1612年,克勞德洛林公爵從僧侶取得聖瑪格麗特島所有權,在島上修建皇家城堡(Fort Royal)。17世紀末,皇家城堡成為兵營和國家監獄。

Ste_Marguerite_-_Fort_royal_09

以前,我一直以為『鐵面人』是大仲馬小說的虛構人物,來到這裡才知道真有其人。『鐵面人』是法國路易十四的一名神秘囚犯,交由一位典獄長聖馬爾(Saint Mar)看管。1665年,鐵面人先被關於義大利皮內羅監獄(Fortress of Pignerol 當時屬於法國),1687年5月,聖馬爾被派赴勒蘭群島的聖瑪格麗特島,他押著『鐵面人』一同前往。1698年9月,聖馬爾調任巴黎巴士底監獄典獄長,『鐵面人』隨聖馬爾遷往巴士底監獄,關在一個擁有三房的單獨牢房裡,有兩名隨從衛兵服侍,但這兩名侍衛奉命攜槍,一旦鐵面人脫下面具,立即予以槍殺。五年後,1703年,鐵面人鬱鬱而終於巴士底監獄。     由於鐵面人一直戴著黑絨布製成的面具(並非鐵面具),沒有任何人見過他的面容,因此他的真實身份成為許多學者研究和著作的題材。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文豪大仲馬,在其《三劍客》系列小說的最後一部『鐵面人』,法文原名《Le Vicomte de Bragelonne布拉熱洛納子爵》,描述鐵面人的身份是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而法國詩人伏爾泰則說鐵面人是路易十四的長兄、先王的私生子。其實,路易十四為何指派聖馬爾終身看管囚犯,也是令人迷惑。

Fresques-cellule-du-masque-de-fer Cannes vue de la cellule du masque de fer
cellule-du-masque-de-fer    鐵面人的牢房在監獄的第二個門,第五號,牆壁至少3英尺厚,有一個鐵篦窗口,牆上畫了一些圖案。房間比想像的大,約12×14英尺。據記載,曾有一張床,一個床頭櫃,一張餐桌和兩把椅子,以及一個岩石切割成的馬桶。鐵面人穿著質料很好的衣服,除了不自由外,他受到很尊重的待遇。     不論如何,這位鐵面人一生坎坷,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可以想像他在獄中的日子多麼孤寂無奈。

這島除了因曾關過『鐵面人』而聞名於世,1837年又成為殖民統治阿爾及利亞時期阿爾及利亞政治犯的拘留中心。

Prisonniers_4.jpg Prisonniers_3.jpg阿爾及利亞俘虜正等待送往聖瑪格莉特島

資料來源 Michel Renard islam en France 1830-1962 

Abd_el-Kader_by_Stanislaw_Chlebowski.jpg

阿卜杜勒卡迪爾(Abd al Qadir又稱Abdelkader El Djezairi)

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英雄。法國人征服阿爾及爾後,他與法國人長期抗爭,受法國駐阿爾及利亞外籍軍團圍剿,寡不敵眾而退至摩洛哥避難,組織一支反擊伊斯蘭之敵的軍隊。敗於當時為校官的巴贊元帥,最後於1847年投降並被送往法國,1883年死於大馬士革。 Abd-El-Kader_16_mai_1843Horace_Vernet.jpg     1860年,在大馬士革期間,遭遇黎巴嫩德魯茲派穆斯林與馬龍派基督徒流血衝突事件,他拯救了許多馬龍派基督徒,因而獲得法國榮譽軍團第二等勳章及美國總統林肯致贈紀念手槍。 Jean-Baptiste_Huysmans.jpg 1860年黎巴嫩德魯茲派馬龍派流血衝突事件     事件肇端於黎巴嫩Deir el Qamar城內兩個孩子間的爭吵,一個穆斯林德魯茲派(Druzes)孩子與一個天主教馬龍派(Maronite)的孩子,演變成他們的家庭、社區間的糾紛,引發席捲黎巴嫩的暴力洪流。5月29日至31日,僅僅3天,貝魯特附近60個村莊被摧毀。6月德魯茲農民放火焚燬修道院教和學校,殺了僧侶。1860年7月,黎巴嫩德魯茲派和馬龍派教徒之間的衝突蔓延到大馬士革,當地德魯茲攻擊基督徒,超過3000人死亡。     阿卜杜勒卡迪爾將許多基督徒帶入他的城堡避難,拯救了他們。法國政府為感謝他的義行增加了他的退養金150,000法郎,並頒給他軍團大十字榮譽勳章,也獲美國總統林肯致贈紀念手槍。 DamasChristianQuarter1860.jpg

這次事件。隨著軍事當局和土耳其士兵,德魯茲派和遜尼派持續了三天的大屠殺。25000基督徒喪生,其中包括美國和荷蘭領事。

巴贊元帥(François Achille Bazaine)是法國第二帝政期的軍人,

Bazaine.jpg

1832年進入外籍軍團,1835年派赴阿爾及利亞,迫使阿卜杜勒卡迪爾退入麼洛哥,1847年卡迪爾寡不敵眾,終於投降,隨後被流放法國,據說短暫停留於聖瑪格麗特島。他勇猛沉著,戰功彪炳獲勳章無數,一路晉陞到法國元帥,但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卻節節失利。 The_Rifle_Battalion_9_from_Lauenburg_at_Gravelotte_painting_by_Ernst_Zimmer.jpg     他率領的17萬人的萊因軍團,被普軍圍困於麥茨(Metz),多次嘗試突圍,都被普軍擊退。雖然巴贊元帥並未請求支援,麥克馬洪元帥仍然派軍前往支援。在途中,這支援軍遭遇普軍,於9月1日的色當會戰(Battle of Sedan)中被圍殲,拿破崙三世被俘,法蘭西第二帝國傾倒。9月4日,法國發生政變,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巴贊元帥部隊受困麥茨極度缺乏物資與糧食,而又有近兩萬人感染傷寒和天花。10月27日巴贊元帥不得不向普魯士談判投降。     1873年法國軍事法庭將普法戰爭失敗的原因歸咎於他的投降,因此以叛國罪判處死刑併罰金300,000法郎。     當聽取法庭宣讀判決書後,巴贊元帥說:     『你們要我的性命,儘管拿去,立刻槍斃我,但放過我的家人。』他說:『我的胸前刻有兩個字:“榮譽”和 “祖國”,它引導我一生軍旅,我從沒愧對這高貴的座右銘。42年來,我沒有比在麥茨更忠於法國。這裡,我在基督面前發誓。』     後經當時的新政府,第三共和國總統,麥克馬洪元帥,另一位普法戰爭的降將,批准減為20年徒刑,監禁在聖瑪格麗特島。     1874年8月9日,63歲的他,用捆包裹的繩索從城樓垂吊翻下圍牆,再划小艇渡海成功越獄。先逃亡義大利,後逃亡西班牙。1888年貧困死於馬德里,終年77歲。     逃亡時期,儘管窮困,他的西裝破舊,但很乾淨,他的皮靴磨損,但擦得雪亮,不論去哪裡,依然保持軍人本色,挺著腰幹大步直行。法國外籍兵團直到今日仍然尊崇他為最勇敢的軍人,每年在外籍兵團博物館向巴贊元帥致敬。他們說:『勇氣不是軍人的面具,可以隨意帶上或脫下』。

Fort-Royal-Ste-marguerite    巴贊元帥與其戰場上的對手,阿爾及利亞民族英雄卡迪爾竟然先後監禁於同一監獄,真是造化弄人。
感謝islam en France 1830-1962 作者Michel Renard 告知,阿卜杜勒卡迪爾被送往法土倫(Toulon)後有42位被轉送至聖瑪格麗特島,但他本人及及家人則被送往Pau 來函全文如下: Eh Michael… Abd-el-Kader was never detained on the island of St. Marguerite. By Algerian prisoners against many of the “smala” Abd-el-Kader were imprisoned on the island from June 26, 1843. Other Arabs held with the Emir at Fort Lamalgue were conducted on Sainte-Marguerite, the number of 42, when Abd-el-Kader went to Pau in April 1848. But the Emir has never stayed. Michel Renard (27/1/2013)

另註:德國哲學家尼采當時亦以醫護兵的身份參與麥茲圍城戰役,但不幸染上白喉和痢疾,使他已欠佳的身體狀況更形惡化。

2008年9月,聖瑪格麗特島上了華爾街頭條新聞,一位印度億萬富翁,維傑馬爾雅(Vijay Mallya),印度F1車隊老闆、翠鳥航空公司(Kingfisher Airlines) 總裁,以3700~4300萬歐元購買了聖瑪格麗特島上一座名為“大花園”( Le Grand Jardin)的莊園。這座大莊園是島上唯一的一塊私有財產,1990年以來,多次公開銷售,在眾多名人、鉅富、投資者角逐下,最終由馬爾雅購得,但若不是因為這座大莊園沒有私人碼頭,價格恐怕更要驚人。 le_Sainte_Marguerite.jp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