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去過羅馬的許願池(Fontana di Trevi)投擲過硬幣,許過願?自古即傳說在離開羅馬前,背對著許願池丟擲一枚硬幣日後將會重返羅馬。而1954年的電影《羅馬之戀》更添加了浪漫的色彩,投擲兩枚硬幣,就會得到嚮往的愛情,而若投擲三枚,有情人將成為眷屬。
聽聽這首《羅馬之戀》的主題曲原唱Frank Sinatra,曾獲1955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或許能幫助你實現願望?
作詞Jule Styne 作曲Sammy Cahn 中文翻譯Michael Shih
Three coins in a fountain
許願池中的三枚硬幣
Each one seeking happiness
各自找尋著幸福
Thrown by three hopeful lovers
這是三個充滿期望的戀人所投擲
Which one will the fountain bless
哪一個會得到許願池的祝福
Three hearts in a fountain
三顆心在許願池裡
Each heart longing for its home
每顆心都嚮往它的家
There they lie in the fountain
它們躺臥在許願池裡
Somewhere in the heart of Rome
在羅馬心臟的某處
Which one will the fountain bless
許願池會祝福誰
Which one will the fountain bless
許願池會祝福誰
Three coins in a fountain
許願池中的三枚硬幣
Through the ripples how they shine
經由它們閃耀的漣漪
Just one wish will be granted
只有一個願望會被實現
One heart will wear a valentine
那顆心將會戴上定情物
Make it mine, make it mine, make it mine
成全我,成全我,成全我
l 粗糙的中文翻譯還請各方高手不吝予以修飾
l Connie Francis翻唱的也非常好聽,可惜Connie Francis為版稅之故,封殺所有未經授權的播放,好不容易才在Youtube找到一個link:
~~~
《羅馬之戀》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和《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這兩部幾乎是同時期,且都是以羅馬許願池為場景的經典愛情電影,也因此常令人混淆。
《羅馬假期》是1953年由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與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主演,劇情講述一位公主訪問羅馬,獨自偷偷溜入羅馬市街,邂逅一位落魄美國記者而產生一段令人難忘的浪漫史,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劇本獎等,上映後迅速傾倒全世界萬千影迷,也為男女主角的分手而黯然神傷,主題曲Moon River《月河》。
《羅馬之戀》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則是1954年由Clifton Webb, Dorothy McGuire等老牌影星主演。編劇John Patrick根據專欄作家约翰賽康德勒小說改编,描寫美好的友誼和愛情,故事情節豐富感人,敘述三位來自美國的年輕女孩,在許願池投擲了硬幣,各自發展不同的愛情際遇,最終也都得到happy ending。曾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電影主題曲,以及年度十大賣座影片,主題曲與電影同名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許願池中的三枚硬幣》。
~~~
許願池的由來很久,根據羅馬神話,羅馬於西元前753年,由一對被母狼餵哺養大的雙胞胎,羅穆盧斯(Romulus)、瑞摩斯(Remus)建立。紛紛擾擾的戰爭一直到西元前27年,奧古斯都建立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幾乎統治了整個歐洲和地中海沿岸,而羅馬也成為一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大城。當時的羅馬已建設良好的給水和排水系統,包括九條高架渠道,但人口越來越多,水源越來越缺乏。奧古斯都又大興土木,因此四處找尋新的水源。
西元前19年,據說在一位少女的協助下,工程師於羅馬城外13公里處找到純淨的水源,於是建築了一條高架渠道將水引入城內,供應炊飯和浴場用水,這條渠道稱為《Aqua Virgo》現稱為《Acqua Vergine》(處女渠道)紀念這位少女。古羅馬貴族的浴場很奢華,電影《賓漢》和《萬夫莫敵》都有古羅馬浴場的場景。
六世紀,西元537年,統治羅馬的東哥德與東羅馬帝國發生戰爭,羅馬城被圍困(Goth besiegers),引水道幾乎全遭破壞切斷。直到1453年,教宗Nicholas V請當代的著名建築師Leon Battista Alberti修復Aqua Virgo渠道並建造一個水池,表示這裡是水的匯集處。
1730年,文藝復興運動正夯,教皇Clemens XII認為水池太過簡陋,於是發起一項美化水池的建築設計競賽,最終由建築師Nicola Salvi贏得。1732年動工,但Nicola Salvi於1751年病逝,由Giovanni Paolo Panini接續於1762年完工。全部工程總計歷時21年,成為羅馬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今年一月,義大利著名的Fendi時尚公司宣布贊助兩百二十萬歐元協助修復噴泉,這是噴泉維護史上最大的一筆贊助。
來到許願池除了拍些美麗的照片,投擲硬幣許願外,更可以仔細欣賞令人讚嘆的神話人物雕像:
許願池背景建築是一座巴洛可風格華麗的海神宮,威猛的海神在中間駕馭著兩匹飛馬的戰車,兩位半人半魚的水神正試圖控制桀驁不馴的飛馬,左右兩邊是代表豐裕與健康的女神,上面是代表四季的四位少女,建築物頂上是羅馬天主教的教皇紋章。這些雕像是後巴洛克時代雕刻家Pietro Bracci的傑作。
壁上用拉丁文刻的紀念文:
Clemens XII Pont Max
Aqvan Virginem
Copia et Salvbritate Commendatam
Cvltv Magnifico Ornavit
Anno domini MDCCXXXV Pontif VI
Perfecit Benedictvs XIV PON Max
大意是說:教皇克勉十二世(Clemens XII)於1735年,就任教皇的第六年,致力於修飾處女引水道(Aqvan Virginem)使之宏偉壯觀供人瞻仰。教皇本篤十四世(Benedictvs XIV)使之完美。
說到這裡,雖不想破壞《許願池》帶來的浪漫氣氛,但又不得不說:拜這首歌之賜,如今許願池每日約有三千枚硬幣投入池中,每年可以收集超過100萬歐元的硬幣,數量大到必須派駐警察看守,羅馬市政府應該感謝《羅馬之戀》這部電影和這首歌吧?
這也讓我想起天母有一條古道:『水管路』,每日清晨和假期都有許多人經由此路登山。幽靜的山林小徑,隨石階步道而上,沿途左方大水管中,流著世間最甜美,稱為藍寶石的泉水,供應天母地區居民。源自陽明山溫泉的水中,蘊藏著大量麥飯石結晶和多種礦物質,接上泉水泡茶,極其甘甜,可謂人間極品。
就我所知,上一世紀,約六十年代,天母有個出名的小太保,竟日打架滋事,多次進出警察局,父母親經常為他收拾殘局而傷心落淚,但仍冥頑不化。某一秋月的夜晚,小太保獨自來到古道,聽到管中潺潺的流水聲,一時好奇,撿起山徑旁的碎石輕輕敲擊。不料,綿延的水管與流水產生強烈的共鳴,有如敲響一口巨大的洪鐘。在寂靜的夜晚,回音嬝繞於天母的山谷中,小太保竟然暈厥過去。
次日清晨,小太保醒來,發現腳前水管有一裂罅,泉水由裂罅滲出滴於地上,形成一個小水池。晨曦鑽過層層樹葉的縫隙,灑在小水池上,幾縷金黃晨霧中映出奇幻耀眼的湛藍水色。
小太保用雙手捧起泉水,喝了幾口,驚訝於泉水的甘甜,心想,水管的裂罅可能會越來越大,將使美好的泉水盡都流失。於是從口袋中翻出一管強力膠將裂罅補起,又在附近地上找到一些繩索和破布紮好裂罅。說也奇怪,此時的小太保如蟬蛹蛻變,輕快地走下古道,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
故事好聽嗎?但別以為我又在瞎掰唬弄懵懂的小朋友,這故事真有其人,確有其事,我也認識這小太保好幾十年了。但我的重點倒不是這小子的結局,而是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給我一個啟示,記得嗎?我曾說一個好產品應搭配一個好故事:
搭配小太保的故事,我建議合夥投資,在天母古道創建一個美麗的噴泉,取名天母藍寶石噴泉《Fontana di Sapphirus》,朝噴泉丟擲一枚五元硬幣可以嚐一口泉水,會令人心靈美麗,丟擲一枚十元硬幣可以盛一杯泉水,讓心上人回心轉意,若丟擲五十元硬幣的話,當然就是帶一瓶泉水回家泡茶,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囉。好主意吧? 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