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著名的城市、景點都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許多故事,位於法國南部蔚藍海岸(Côte d’Azur)的度假勝地尼斯(Nice)更不例外。但對許多從未來訪的遊客而言,首先進入腦海的是蔚藍的大海,金黃的沙灘,身著比基尼的美女~~~
走在尼斯蔚藍海岸旁寬廣優雅的英國步道(Promenade des Anglais),欣賞天使灣(Baie des Anges)如長弓彎月般優美的曲線,一年四季,不論清晨、傍晚或响午,它的景色都一樣令人著迷。
這裡的海灘與坎城細緻的白色沙灘不同,沿岸都是圓滑的鵝卵石。躺在鵝卵石上日光浴未必舒適,但依舊吸引世界各地的俊男美女來此度假。海灘上享受日光浴的美女幾乎都是上空,好像有人說:「在這裡穿著泳衣才會覺得奇怪。」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經驗:
多年前,赴法國土魯斯(Toulouse)空中巴士(Airbus),接受訓練和驗收新購飛機。同事們常去附近一家雜貨店購買日用品,老闆娘是一位年輕貌美的越南華僑,非常熱情好客。
一個周末,她允諾帶我們前往天體營參觀,這讓我們興奮不已。法國是天體營的發源地,來自民風保守的台灣,我們久仰其名,亟願見其詳。
於是,老闆娘和老闆開了兩輛車,帶著我們開了三個多小時,穿過鄉間小鎮、跨越原野溪流,一路風光明媚,大自然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
汽車在一片林蔭的盡頭停下,終於,我們來到位於海邊的天體營。有一個崗哨,老闆娘和警衛打了招呼就開了進去。
仲夏烈陽下,陣陣海風乘著湛藍中滾白的浪花徐徐而來,清涼微醺,讓人陶醉,但我們這群人似乎志不在此,跳下車來就急著往營區衝。
還沒走兩步,崗哨內警衛走出來指著標示,嘰哩呱啦的說了一堆。老闆娘過來解釋,必須脫光衣服才能進去營區。為了避免尷尬,老闆娘和我們約定回來時間,就分別向不同方向走了。
走出更衣室這才真正感覺到尷尬…
心想,有片樹葉遮遮也好…
硬著頭皮,我們挺直了腰幹,勇往日光浴區前行,這裡的東方人少之又少,面對沙灘上異樣的眼光,好像我們來自動物園,全身非常的不自在,完全失去了浪漫氣氛。
突然間,身後傳來尖銳的口哨聲,回頭一望,是剛才的警衛,一直搖手,朝著我們奔來….
警衛氣喘不已,追上我們,停了下來,望望我們的下半身,還沒來的及開口,竟然哈哈大笑起來,然後揮揮手,示意我們繼續去玩,回身就走了。
『怎麼回事?….』警衛突如其來的舉動弄得我們面面相覷….
『哈!哈!哈!….』我背後的同事,猛然爆出大笑….
『…你們幾個屁股從沒見過太陽,白的好像穿了一條白色內褲!!!!』
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警衛遠處望來,以為我們穿著短褲進入禁區;大夥跟著也哄堂大笑,繼續我們的大自然探險
~~~
後記
你若問我天體營觀後感,借用英國科幻小說作者亞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所說:一群人的裸體不會令人興奮,看到那一群裸體,讓人感到暈眩。顯然,他們脫得太徹底,許多到過天體營的人都認為,裸體的人類比穿衣還無趣。
其實,法國人非常注重休閒,他們的暑假很長,每到夏天幾乎所有商店都拉下鐵門去渡假。少則數周,通常一兩個月,全身上下曬的一片通紅,回來吹吹牛今夏去了那些度假勝地,否則會被譏笑,這也算是民族特色吧….
尼斯簡史
尼斯經歷希臘、阿拉伯、義大利、德國及法國的統治,多次遭戰火蹂躪焚燬,但其獨特的歷史造就獨特的文化。在地理上,尼斯三面環山,一面臨地中海,有7.5公里長的海岸線。
群山的阻攔,使尼斯免受寒冷的北風侵淩,臨海的地形,使尼斯一年四季陽光充沛,天氣晴朗,冬暖夏涼,是尼斯最主要的氣候特徵。尼斯總攬地中海所有迷人的因素與條件,近兩百多年來,成為歐洲與俄羅斯上流社會最喜愛的度假、養病勝地。
當初,懷著孫悟空來此一遊,在景點匆匆一瞥,照了幾張相,就趕去下一景點。如今拿起照片回顧,才發現漏失了許多珍貴的見聞和知識,套句成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有見,無聞」。因此,重新彙整了景點背景歷史和故事,或許能增加回憶旅遊的樂趣。
火車是歐洲旅遊最佳的交通工具,買一張票可以在途中隨意上、下或停留,經濟又方便。於是,一路從土魯斯、馬賽、土倫、坎城,到尼斯;之後,又訪摩納哥蒙地卡羅,一睹賭城風采。
從尼斯車站出來,左邊一條寬廣的大道是尚梅德森大道(Avenue Jean Médecin)。沿著路往前走,可以到馬賽納廣場(Place Massena),廣場的前端向右就是蔚藍海岸(Côte d’Azur)。
海岸右側是英國步道(Promenade des Anglais),左側是美國碼頭(Quai des États-Unis),湛藍的大海與沿岸紅色的屋頂,成為色彩鮮明的強烈對比,美極了。別小看了這幾條路,都大有來頭,而且是世界三大嘉年華會(Carnival)之一的遊行會場,稍後詳述。
西元前350年,來自馬賽的希臘人來此建城,原稱為Nikaia後改Nike–希臘原文『勝利女神』(The Goddess of Victory),著名球鞋廠商Nike即以此命名。
1705年法王路易十四從薩伏依王室(House of Savoy)手中奪回尼斯,為防止尼斯人叛變,路易十四拆除城牆,摧毀許多城堡。1792年薩伏依再度奪回尼斯。1815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Sardinia)的領地。
1859年,拿破崙三世與薩丁尼亞國王聯手戰敗奧國,薩丁尼亞國王將尼斯割讓給法國做為交換報酬。1960年尼斯人民公投,獲得83%贊成歸屬法國,正式成為法國的領地直到今天。
1859年這場法奧戰役雙方死傷慘重,一位瑞士商人,人道主義者亨利杜南(Henri Dunant),1859年出差途中目睹戰役中受傷士兵的痛苦,於是在著作《索爾弗利諾回憶錄》中記錄了這段經歷,最終促成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於1863年創立。1864年通過的《日內瓦公約》(有關戰爭受難者、戰俘和戰時平民的待遇)也是以杜南的思想為基礎。杜南被尊為紅十字會之父,1901年他和法國人弗雷德里克帕西同獲首屆諾貝爾和平獎。
1860年歸屬法國後,市政府鑒於觀光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大力推展城市現代化,1864年開通鐵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搭乘火車前來,驚艷於當地風景與氣候,從此吸引了俄羅斯貴族和大批移民來此度假與定居。1912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出資,在尼斯建造俄羅斯東正教會境外最大的一座教堂:
聖尼古拉主教座堂(Cathédrale Orthodoxe Russe Saint-Nicolas de Nice)
1878年,左派的Alfred Borriglione 贏得市長選舉,宣佈了幾項重大建設計畫,包括修建火車站前大道boulevard Gambetta,拓寬英國步道,興建尼斯市立賭場(le Casino municipal de Nice)、舉辦國際商展等等,對當地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旅遊業蓬勃達,經濟與人口也快速增長。
1939年9月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尼斯成為避難所,許多流離失所的外國人,尤其是猶太人,為逃離納粹迫害,從尼斯逃往東歐,摩洛哥,北美或南美。1940年納粹德國協助成立法國政府維希政權(Vichy Regime),全力支持納粹主義和反猶太主義,尼斯受到維希政權迫害。
1942年8月,655名在尼斯的猶太人被維希政權逮捕,其中560將被送往巴黎東北郊的集中營Drancy internment camp。
這個集中營惡名昭彰,曾關過67,000位猶太人,其中僅1,700人倖存。
幸好猶太裔的義大利銀行家安傑洛多納第Angelo Donati出面解救,這些難民才免於罹難,他於二戰期間在尼斯地區協助超過三萬猶太人獲救,多納第被尊稱為”the Pope of the Jews”
為抗拒維希政權的統治,尼斯公立中學(現今之馬賽納大學預科)一群熱血高三學生,於1940年9月首先起義反抗。不幸,這群學生被逮捕,1944年遭納粹處決。
1943年二戰末期,義大利投降,尼斯反抗軍獲得優勢,於是德國軍隊進駐尼斯取代維希政權,蓋世太保和法國祕密警察Milice開始報復,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逮捕許多遊擊隊予以拷打和處決。
1944年盟軍大舉轟炸尼斯,造成1000餘人死傷,超過5600人無家可歸。8月30日,美國傘兵終於攻佔尼斯。戰爭的後果相當沉重,尼斯人口減少15%,經濟完全崩潰。
20世紀下半葉,尼斯開始回復繁榮,除了先天地理與氣候優勢外,主要歸功於旅遊業和建築業。推動的主角是擔任市長達57年的Médecin父子二人:Jean Médecin,1928至1943年及1947至1965年擔任市長33年,1965 Jean過世後,他的兒子Jacques繼任,從1966年至1990年長達24年。
他們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重建及新建築,包括會展中心、劇院、新的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等。現在成為法國第五大城,每年吸引超過400萬的觀光客。
尚梅德森大道Avenue Jean Médecin
這條尼斯最繁華的道路原名勝利大道Avenue de la Victoire,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1965年,為紀念過世的市長,改名為尚梅德森大道Avenue Jean Médecin。他的兒子Jacque Médecin於1966年繼任,並連續任職 24年。
尚梅德森大道上都是名店、銀行,直走到馬賽納廣場街口,是著名的拉法葉百貨。
從Rue de l’Hôtel-des-Postes左轉過去,在Rue Gustave Deloye交口處,有一棟十九世紀初的兩層半樓建築,是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尼斯分行。別小看了這家銀行,銀行地下兩層樓深處,有一牆壁厚達四尺的保險箱金庫,存放的黃金珠寶超過法國前十大銀行所存的總合,於1976年發生一起震驚世界的大竊案。
故事相當精彩,不僅是犯案過程,就是劫犯的逃亡,也充滿戲劇性:
尼斯銀行世紀大劫案:沒有武器、仇恨、暴力(sans armes, ni haine, ni violence)
1976年7月20日星期二上午,法國興業銀行尼斯分行的大門緊閉,全副武裝的警察,阻擋一大群擠在門口,數度欲衝入銀行,心急如焚的客戶。翻開報紙的頭條新聞:尼斯興業銀行史無前例世紀大劫案,價值5000萬法郎金銀珠寶遭竊,嫌犯逃逸無蹤,但在牆上留言:「沒有武器、仇恨、暴力」(sans armes, ni haine, ni violence)…
劫案的主角阿伯特Albert Spaggiari,1932年生於法國伊埃雷(Hyères),曾受雇於法國印支(Indochina)傭兵部隊擔任傘兵,後因搶劫入獄。出獄後,在尼斯開了一家攝影工作室,生活尚稱寬裕,但不安於現況,亟思一夜致富。
一日,他發現銀行工作人員從銀行後街的下水道人孔出入,打聽後知道興業銀行的金庫離下水道很近。這金庫是當地高官、稅吏存放財物最隱密的地點。據說,這所銀行所保管的金銀珠寶,超過法國前十大銀行的總合,於是興起了打劫銀行的念頭。
阿伯特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了解銀行作業,勘查地形,繪製地圖,確認銀行金庫的位置,並向銀行租用了一個保險箱。在保險箱內放置一具鈴聲極大的鬧鐘,將鬧鐘設定於半夜12點響鈴,測試銀行金庫有無任何聲音或震動偵測警報裝置。但銀行認為金庫固若金湯,不可能被破壞,因此金庫內沒有任何偵測警報裝置。
不僅如此,他更設法成為銀行貴賓,可以在下班時間進入金庫,觀察此時出入金庫的重要客人,偷看他們存放的貴重財物,記錄他們的保險箱號碼。
阿伯特決定從貝隆河(Paillon)進入下水道,再挖掘隧道至金庫,既不易被發現,也容易於得手後逃脫。
這是一項艱鉅的工程,需要周密的計畫和專業助手,於是透過他的黑幫朋友,從馬賽雇來一批職業歹徒。
耗費約兩個月,透過精密的計算和繪圖,辛苦的從黑暗、爬滿老鼠的下水道挖出一條25英尺隧道,直通地下兩層樓深的金庫。
在這漫長的挖掘期間,阿伯特要求他的手下不准喝酒,且每天至少睡眠10小時以上,以避免任何疏忽或錯誤危及工作。
1976年7月16日星期五晚上九點多,法國國慶日的一個長週末,終於鑽開四尺厚的金庫牆壁。帶著工具、照明器具和火把,他們撬開了317個保險箱(金庫內保險箱總數為4000個),搜刮價值約5000萬法郎的黃金、珠寶,約合2011年的3000萬歐元,廉價的飾品珠寶則棄置於地。
阿伯特原打算在金庫內兩天三夜,肆意搜刮至19日星期一清晨,銀行開門之前。但尼斯周末大雨,貝隆河的水從下水道淹至他們挖掘的隧道口,不得不忍痛放棄尚未撬開的3千餘具保險箱,提前於18日星期天凌晨兩點撤離。
他們用乙炔,先將金庫鐵門從內部焊燒封牢,擦去所有指紋後,再搬著滿箱戰利品爬出隧道,當時下水道的水已漲至胸口,搭乘一輛預先停置在河岸上的Land Rover四驅車,從容撤離。臨走之前,阿伯特還在金庫牆上留下:「沒有武器、仇恨、暴力」(sans armes, ni haine, ni violence)
7月19日晨,銀行發現異狀,報警破門而入,金庫內一片狼藉,保險箱被撬開,地下滿是被劫匪遺棄的廉價珠寶,沒有任何線索,除了牆上所寫:「沒有武器、仇恨、暴力」。似乎告訴世人,他們可不是普通的劫犯。
銀行職員花了數周時間清理現場,統計損失,並安撫那些財物未予保險的焦急客戶。
初時,警方對此劫案束手無策,幾個月後,從一個修車廠老闆兜售失竊的債券,追查出所有嫌犯,而阿伯特正伴隨尼斯市長Jacques Médecin(前任市長Jean Médecin之子)前往香港、曼谷、紐約等地訪問,擔任隨行攝影。10月27日,阿伯特返回後三天,警方予以逮捕。
阿伯特被捕後,面對15至20年的徒刑,極力否認涉案並開始思考如何脫逃。藉著探視,阿伯特和他黨羽Robert Desroches及Michel Brusot,商妥脫逃計畫。
阿伯特透過辯護律師Jacques Peyrat交出一份文件,誆稱他正籌畫一個極機密的政治組織,涉及有許多重要政治人物,文件中有許多暗語和密碼。因此,法官Richard Bouaziz要求他來法官辦公室解釋。
1977年3月10日下午三點,阿伯特在辯護律師陪同下,進入法官辦公室。他抱怨房間太熱,需要打開窗戶。就在此時,冷不防的,阿伯特突然從三樓高的窗口一躍而下,安全跳落在一輛停在樓下的雷諾Renault汽車車頂。路邊一輛等待接應多時的機車,立即載他揚長而去,自此逃逸無蹤。據辯護律師形容,當阿伯特跳上機車後,還回頭對比了個不太文雅的手勢~~~
不久,這位無辜的車主Albert Mandrino,收到阿伯特寄來一張3000法郎支票贓款,言明賠償被他壓壞的汽車車頂。
此後十餘年,警方再也追查不到他的行蹤。更令警方氣結的是,阿伯特的照片竟然定期出現在報章雜誌上,標題『阿伯特向大家問安』,並且接受法國電視訪問,親口說明作案經過;甚至在兩位巴黎來的記者Hubert Lassier、Arnaud Hamelin在馬德里跟蹤到他,在密訪之後,為他出書“Fric-Frac”描述劫案始末。於結尾,他說:『再會了,我的故鄉,我將於二十年,或二十世紀後回來。』
阿伯特厭倦了藏匿的逃亡生涯,透過友人想和警方談自首條件,但在1989年6月10日,阿伯特的屍體被發現放置在他母親家的門前。最後查證,阿伯特6月8日在義大利死於喉癌,由他的女友Emilia,將屍體從義大利騙過邊境警察,偷運回伊埃雷,放在阿伯特母親家的門口,結束他逍遙法外的一生。
這起世紀大劫案自此告一段落,但所有贓物迄今仍無下落,是否落幕,也只有法國警方能下定論了。
阿伯特曾參與OAS(Organisation de l’armée secrète),法國極右派民族主義的地下武裝組織,這個組織由許多政治人物和軍人組成,反對阿爾及利亞獨立並曾企圖刺殺戴高樂。
市長Jacques Médecin與OAS份子有深厚交誼,因此受到左翼猛烈質疑Jacques包庇阿伯特,導致1977年重新選舉市長,很幸運Jacques再度當選。但80年代末期被爆腐敗貪瀆,1990年逃往國外,1993年在烏拉圭被捕,1994年引渡回法國。
阿伯特的辯護律師Jacques Peyrat,於1995至2008年獲選尼斯市長,並於1998-2008年獲選國會議員。
更令人驚悚的是,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2000年解密的一份報告指出,智利的情報組織DINA (Dirección de Inteligencia Nacional) 曾於1976年與阿伯特有密切聯繫。換言之,阿伯特的劫案可能受該組織指使或協助。
回顧阿伯特的世紀劫案Albert Spaggiari – Le casse du siècl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4KU_ZOLwCQ
馬塞納廣場(Place Masséna)
逛完尚梅德森大道的名店,往前走就是馬賽納廣場(Place Massena)。馬塞納廣場是尼斯的重要地標,從1820年開始,薩丁尼亞國王為建設尼斯成為現代化城市開闢廣場,經過近兩百年的不斷修建,才有今日的風采。
廣場的命名是為紀念拿破崙時代的名將,尼斯出生的安德烈·馬塞納(André Masséna 1758-1817),綽號『勝利驕子』(l’Enfant chéri de la Victoire ),拿破崙的將領多數都是出自法國和歐洲最優秀的軍事院校,馬塞納出身寒微並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然而他的彪炳戰功,歐洲將領無出其右,拿破崙稱讚馬賽納說:「他是我軍事帝國中最偉大的名字」。
廣場南側有一噴水池:《日之泉》(fontaine du soleil),噴水池的水舞很壯觀,於1956年完成。池中五座銅雕,是由法國雕刻家Alfred Auguste Janniot製作。
這五座銅雕分別是羅馬神話中的:Mars-戰爭保護者,Venus-愛情保護者,Mercurius商旅保護者,Saturnus農業保護者,以及Terra(Gaia)-大地保護者,表徵了尼斯的特質。水池的中心原有一座七公尺高的阿波羅(代表太陽)大理石雕像,因為阿波羅的裸體雕像冒犯路人遊客,1970年遷移到附近的查爾斯埃爾曼運動公園。不過,雕像於2011年6月20日再度遷回,遊客又可與阿波羅共享天體營日光浴了。
廣場周圍所有粉紅色或橙色建築已被列為“歷史豐碑(historical monument)”,在任何情況下,禁止碰觸,不可變更或危害建築物。
廣場上的電車(Tramway)於2007年完成,這是尼斯唯一的一條電車,從火車站沿著尚梅德森大道,可以一直到達廣場。尼斯的電車路歷史,可以追溯到1876年用馬拖曳的軌道列車,1900年電氣化採用類似香港的軌道電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嚴重受損,因此於1953年停用,換為無軌電車Trolleybus。
寬闊的馬賽納廣場,不說你可能不知道,原有一棟建於1884年並於1974年拆除,巴洛克風格的賭場:尼斯市立賭場(le Casino municipal de Nice)。而廣場很大的一部分是搭建在貝隆河(Paillon)上。
已消失的尼斯市立賭場(le Casino municipal de Nice):
尼斯經年飽受貝隆河氾濫之苦,貝隆河發源於尼斯北郊約30公里,海拔1300公尺的奧里山(Auri),有四條支流匯集後穿過尼斯,流入地中海,是一條典型的地中海河流。
枯水期只見河床不見水,秋季或春季高山的雪融或山洪暴發時,水流可達每秒1000立方公尺,山上的大樹連根拔起,隨洪流滾滾而下,每每造成嚴重災害。很久以前,山上有人駐守,一旦發現有山洪暴發跡象時,立即吹號角,警告下游居民撤離,尼斯市政府亟欲改善但缺乏經費。
1878年,建築開發商Omer Lazard向Alfred Borriglione建議,由他募資將貝隆河疏濬並加蓋,穿過馬賽納廣場流入地中海,回饋條件是讓他在馬賽納廣場建立一個遊樂中心,包括賭場。
1879年,Alfred贏得市長選舉,乃同意給他80年的經營特許,全部工程於1884年完成。1964年歸還市政府經營,但政府經營不善,虧損累累,不得不於1969年停業。1979年尼斯市長Jacques Medicin將之拆除,擴建馬賽納廣場的花園,再經二十多年有計畫的美化,成為今日的景觀。
英國步道La Promenade des Anglais
這裡原只是一片荒蕪的海灘,全被鵝卵石所覆蓋。但因氣候良好,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許多英國人來尼斯過冬避寒或養病。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大批乞丐由北方湧入尼斯,這些乞丐遊手好閒,無所事事,造成社會問題。
英國牧師Révérend Lewis Way提議在海邊興建步道,為這些乞丐找些有意義的工作,並由當地英國僑民募款贊助。
1836年,市議會核准了這項計畫,在沿海岸線修築起步道。步道最初用尼斯方言(Niçard)稱為Camin dei Anglès,1856年改用法文,稱為 Promenade des Anglais。如今這條步道已被拓寬美化,沿路都是高級奢華飯店。海灘上的鵝卵石阻不住來自世界各地的俊男美女,有些日光浴區是免費,有些是由飯店經營;近年也有業者搬來一車一車的白沙,鋪墊出人造沙灘。不論如何,它的景致是迷人的。
美國碼頭Quai des États-Unis
這條大街與英國人步道大約相同時間修築完成,起初稱為Quai du Midi,1917年尼斯總督François Goiran為感謝美國決定加入三國協約(Triple Entente),參與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改稱Quai des États-Unis。
與美國碼頭平行的撒樂雅廣場(Cours Saleya)是尼斯有名的傳統市集,有許多美食餐廳、攤販、小酒吧和花市。這裡已進入尼斯舊城區(Vieux-Nice),除了美食,有許多紋身藝術家和畫廊。尼斯的義大利移民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且大多數定居於此,因此有非常濃厚的義大利氣息。早年比較髒亂,治安也比較差,許多黑幫和竊賊混雜於此。
尼斯嘉年華會(Nice Carnival)
尼斯除了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美麗的風景和宜人的氣候吸引觀光客之外,還是世界三大嘉年華會(巴西里約熱內盧、義大利威尼斯、法國尼斯) 之一。每年二月底在尚梅德森大道、尚馬賽納廣場、英國步道,舉辦嘉年華會,連續三個週末的大型花車遊行,每年吸引超過百萬遊客來此歡樂。
Carnival「嘉年華」一詞源自”carne levare” (away with meat),中世紀天主教徒在大齋期(Lent)禁食四十日之前,被允許盡情享受美食。尼斯嘉年華最早的紀載可追溯到1294年,普羅旺斯伯爵Charles d’Anjou來尼斯度過「歡樂嘉年華的日子」。1830年,尼斯舉辦了第一次的遊行,約30部花車在撒丁尼亞國王的駕座前遊行,嘉年華會的形式就此定型。
現在雖然沒有宗教色彩的活動,但都有不同的主題,2014年主題是『美食之王』(King of Gastronomy) 於2月14日至3月4日舉行,喜好美食的朋友,不妨開始計畫前往尼斯旅遊吧。
除了上面所提的著名景點,尼斯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很多,例如尼斯城北的希米耶區(Cimiez),這裡有羅馬時代的遺跡;若對現代美術有深厚興趣,這裡還有夏加爾美術館Musée Chagall收藏許多夏加爾的作品,最為精彩的是“聖經系列”以及馬蒂斯博物館Musée Matisse
此外,尼斯也保留很多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尼斯著名的舞蹈是十八世紀以來,流行於普羅旺斯的法朗多爾(Farandole)。
法朗多爾饒富鄉村風味,輕鬆活潑。它的舞步並不複雜,一群人手牽手連成一條人龍,在廣場或大廳繞著圈子,跟著6/8拍的節奏,掂腳、轉身、揮手就可以跳起來,很能引起互動。有機會帶領團體遊戲時,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