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前有座袖珍花圃公園,近日突然多了一尊石牛。今晨,石牛前安置一個地碑刻著『牛稠坑』成為本地的地標,應該給這位連任的里長鼓鼓掌~~~
「天母」原指之中山北路七段,公車天母站、圓環一帶,土名「番婆嶺腳」或「三角埔頂」。傳說『天母』這個地名是源自於台語的「聽無」(聽不懂):
四十年代美軍協防台灣,美軍高級軍官宿舍設於天母地區,一位美軍軍官以英語問當地一位老農:「這裡的地名叫什麼?」這位莊腳人聽不懂他說什麼,就用台語回答:「聽無」。
這位美軍軍官以為得到了答案,告訴夥伴說:「我們住的地方叫聽無。」大家信以為真,自此一般人就以「聽無」的諧音『天母』暱稱此地了。
其實,日人統治台灣時期,為開採硫磺、木材,許多日本人駐在此地。日據時代後期實施「皇民化」政策,日本政府下令沒收「台灣神明」集中焚燬神像。居民為挽救一尊湄洲媽祖與七尊大神像,與日人中治稔郎合作,在中山北路七段一九一巷原士林紙廠宿舍、天使幼稚園園區,天母靜觀大廈現址,興建神社祀天照大神和媽祖,原名天媽神社,日人認為不雅改稱「天母神社」(台灣光復後,天母神社拆除,將神像移於祀福德正神五穀先帝的三玉宮)。
當時,天母神社以管線引取二公里外的北投大磺嘴泉水設立溫泉,稱為「天母溫泉」,天母神社還養有馬匹,用以拉車載客,台灣光復前改用木炭汽車載客。許多日本人在此開設的商店均以「天母」命名,例如:「天母巴士站」、「天母馬車站」、「天母旅館」等,且都集中在一九一巷,未幾即有「天母」地名之稱。
『牛稠坑』(現名玉潮坑)地名緣起
現今之三王里、天玉里、天母里及天山里一帶,芝山岩北方,奇岩山、紗帽山、大湳尾山間,向南開口的三角狀平原,於拓墾之初稱為三角埔。乾隆十一年大地震,社仔地區陷沒,居住於社仔的凱達喀蘭平埔族麻少翁社遭毀滅,被迫舉族遷居三角埔,又稱為三角埔社。乾隆十七年淡水同知曾日英,在今天玉里永和橋舊橋旁立石漢番界碑,以絕民番爭城。
日人將三角埔劃分為大稻埕、玉潮坑、猴洞、三角埔四個小字,全區納入四個小字中。天母里東北方,即中山北路七段190巷內之山谷,於拓墾之初建有牛稠,故名『牛稠坑』,後以諧音改稱『玉潮坑』。移居至三角埔的凱達喀蘭平埔族麻少翁社原住民又被日人驅趕至天母里東北方山上,故名『番婆嶺』,山腳下的天母里即被稱為『番婆嶺腳』。
…我在此地居住超過半世紀,算得上是番公了…
如今,溫泉之勝已無跡可尋,美軍宿舍也拆除殆盡(僅在191巷留有一棟白屋),而美僑、日僑學校又設立於此,天母地區蛻變為具有異國風情的高級住宅區,今之視昔,蒼海桑田,令人感嘆!
不論如何,這位里長非常有意義的創意,值得鼓掌,同時也盼他能將其他具歷史價值的景點,諸如驛馬車站等,逐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