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首先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發現通往東方的航線。很快的,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來到中國,並以澳門為基地,往來於日本與印度間,經營海上國際貿易。
1542年,載滿商品、茶葉,航往日本一艘葡萄牙商船上,正在駕駛艙內品嘗錫蘭紅茶的船長,聽到水手突然大聲喊叫:「Ilha Formosa!!」。立即拿起單筒伸縮望遠鏡向遠處眺望。果然看見一片青蔥翠綠的海島,但卻尋遍地圖無法找到這個島嶼。因此「Formosa福爾摩莎,美麗之島」就成為西方世界口中台灣的代名詞,也成為日後數百年,西、荷、法、英、日等列強眼中的肥肉…
1571年西班牙人佔領呂宋島,建立馬尼拉城。1595年,西班牙人公告馬尼拉為菲律賓群島的首都。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先馳得點佔領南臺灣,在「北汕尾」(臺南四草)建立商館,又於「一鯤鯓」(臺南安平)構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作為統治中心,也封鎖了西班牙人從菲律賓群島對外的貿易。
1626年,西班牙總督施爾瓦Don Fernando de Silva)為突破封鎖,派提督卡黎尼奧(Antonio Carreno de Valdes)率艦隊克拉克三桅帆船2艘,戎克船12艘,載兵士300名,浩浩蕩蕩自呂宋經由台灣東海岸航向北台灣。
5月11日到達三貂角(Santiago),12日進入雞籠港(Santisima Trinidad),16日在社寮島舉行佔領儀式,隨即築城,城名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聖救世主)。
1627年,馬尼拉的補給困難,島上原住民又拒絕出售食物,守軍只能吃狗肉、老鼠充飢,於是派遣20名士兵前往淡水,向原住民收購糧食。
停留期間遭附近部落攻擊,隊長及7名士兵被殺,其餘人逃回雞籠。1628年,西班牙軍再派100名士兵進攻。原住民的弓箭、長茅不敵西番的洋槍、火炮,被迫割讓土地。西班牙人隨即在淡水興建「聖多明哥城」(Santo Domingo-今紅毛城原址)。
1632年,西班牙人往來雞籠、淡水兩地的海路常受季風以及洋流影響而中斷,於是派遣80名士兵進入台北盆地探路。這支部隊沿著淡水河逆流而上,再沿基隆河前進,終於找到一條快捷的路線,也就是現今的「陽金公路」。
1637年,菲律賓總督科奎拉(Sebastián Hurtado de Corcuera)為減少開支,決定削減北台灣軍力,下令摧毀淡水聖多明哥城,僅留駐軍於聖薩爾瓦多城。1641年,荷蘭人聞訊前來雞籠探虛實,這時西班牙軍威望大不如前,但荷軍評估火砲數量仍不足以攻佔城堡。1642年8月21日,荷軍認為時機成熟,大舉進攻雞籠,西班牙軍無力抵抗,至26日僅6天就投降,結束西班牙統治台灣時期。維基百科《雞籠之戰》針對這場荷、西戰役有精彩的描述,不妨翻閱。
荷蘭人攻佔社寮島後,重建遭砲火摧毀的「聖薩爾瓦多城」另名「北荷蘭城」,向東台灣探金;又在淡水「聖多明哥城」原址重新修築「安東尼堡」,即今日之「紅毛城」,掌控硫磺貿易。
166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決定撤出台灣,自行炸燬北荷蘭城,結束台灣的統治。隨後鄭氏王朝鄭經,於和平島島設雞籠安撫司。1680年,鄭經為防止清朝海軍佔領,派軍炸毀北荷蘭城,將之夷為平地,但翌年於舊址重新築城,卻又隨即廢除任其荒蕪。18世紀清治時期未再使用該城,漸趨頹圮。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法國為封鎖中國,並覬覦基隆的煤礦供艦隊使用,爆發「西仔反戰役」,多次攻佔和平島。二戰期間又遭美軍轟炸,最終,歷盡滄桑的「聖薩爾瓦多城」走入歷史,成為書中的建築…
1867年12月18日基隆嶼發生臺灣史上罕見的地震,產生高達八公尺的海嘯,沖走沿岸數百人。
臨別前,回到聖撒爾瓦多遊客服務中心,坐在棕梠樹下,思想起如史詩般的故事,望著海邊沙灘,彷彿看到一群熱情奔放的西班牙年輕人,放下長槍,拿起吉他,彈奏著浪漫的佛拉明哥,快樂的踩著踢躂舞步,不禁令我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裡是他們永遠的天堂:海角樂園!
後記
每次出遊前雖然沒有特別的期待,但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豐富了人生。冗言贅語記錄下來,只為自娛;但若又能娛人,不亦樂乎?更何況,故事的背後,常是令人緬懷的主因,你說是嗎?
~~~
補遺
系列遊記乃在腕隧道症候群、腰部肌肉拉傷、筋膜發炎諸等疑難雜症集於一身,各種酸、麻、僵、痛互織之下,與毛孩共同完成壯舉。雖不若「齧雪」之悲愴動人,但堅忍卓絕、勇於犯難之精神,依然難能可貴,應予嘉勉,是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