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縴夫—從賞析『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開始(二)

小學的地理課本曾有一篇介紹三峽縴夫,若非三峽一遊,早已忘懷…
縴夫,是江邊河岸鮮為人知的苦役,無論酷暑寒冬、狂風暴雨,終年在惡水、險灘中拖曳船隻,與大自然搏鬥…場景先搬到1861年2月,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宣佈廢除農奴制度。但根深蒂固的剝削勢力並沒有讓步,農民悲慘的境遇並沒有得到改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Volga_Boatmen_(1870-1873)

1869年,家境富裕,俄國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生,列賓(Ilya Repin)與同學瓦西里耶夫(Fyodor Vasilyev)來伏爾加河野遊寫生,見到一幕令他顫慄、無法忘懷的景象:
河岸遠處有一團黑壓壓的物體蠕動,漸近之後才發現,原來是一群套著繩索、衣衫襤褸的縴夫,如牲口般拖著滿載貨物的船隻。
列賓又把目光轉向另一端,三五成群,穿著豪華、相互嘻笑的紅男綠女,穿梭於伏爾加河大橋旁廣場。眼見兩個不同世界的強烈對比,列賓決定用繪畫批判社會不平的現象。
1870至1873年,耗時三年,前後兩次再訪伏爾加河,長時間觀察縴夫的生活,完成這幅批判現實主義,享譽世界的油畫名作《伏爾加河上的縴夫Barge Haulers on the Volga》:
烈日炙烤成焦黃的河岸沙灘上,一群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縴夫,聽著領頭者低沉的口號,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奮力掙扎向前。
他們當中有老有少,有遭教會逐出的神父、敦厚的農民、破產的商人、退伍軍人、流浪漢…每個人物都來自於寫生,他們的年齡、性格、經歷、氣質各有不同,列賓都充分表現在主題中。相同的是,個個衣著破爛、面容憔悴。殘酷的現實使他們淪為奴隸,一條陳舊的纜繩將他們的命運連接在一起。
領頭的縴夫名叫岡寧,是遭教會革職的神父,一度充任過教堂詩班的指揮。他的性格堅韌,具有一種內在的意志力,充滿智慧;但愁苦的表情,卻顯示了他對人生的無奈。列賓在岡寧頭上添加了包頭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臘哲學家,忍受著肉體與精神的痛苦。這是俄羅斯農民長者的典型,這群縴夫形象中的悲劇性主角。
岡寧右邊是一個強壯、憨直的農民,赤著腳,頭髮蓬亂,滿臉濃密的鬍子,喃喃的向岡寧低聲嘮叨著什麼。岡寧背後叼著煙斗的瘦子是個痞子,他挺著身子想省些力氣偷懶,連纖繩都是鬆弛的。瘦子左側的縴夫叫伊卡爾,原是個水手,他的臉色嚴肅,眼神凝注,手臂青筋暴露。汗水將他的衣衫浸蝕破爛不堪,結實的肩膀從破洞露了出來。顯然,他的個性極為倔強,不願屈服於命運。
一身粉紅色破衫的少年名叫拉里卡,這少年初加入這支行列不久。細嫩的皮膚、緊蹙的眉頭,說明這種苦役對他來說負荷過重了。他正調整肩頭上的縴繩,試圖減輕摩擦引起的痛楚。令人注目的是,少年頸上掛著一隻十字架,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保佑他路上平安。
列賓為畫這個少年縴夫,曾從他熟悉的孩童中挑選了一個作模特兒。少年拉縴這種現象,也如資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勞力一樣殘酷,這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的罪惡,也是列賓抨擊的主要目標之一。
緊靠在少年拉里卡後面的是一個破產的商人,斜倚在纖繩上打開的煙袋,想偷閒抽口煙,緩解自己的苦悶。他和少年,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對比;兩代人,不同的命運,卻繫在一根繩索上。
少年右邊是個羸弱的縴夫,他步履艱難,正用袖口擦汗,似乎可以聽到他急促的喘息,未來的路程意味著他將面臨更大的厄運。
最後三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伍軍人,帽子壓得很低。背後一位皮膚黝黑,是個流浪的希臘人,正回頭怒視著船上的船主,臉上充滿怨恨。最後一個縴夫低垂著頭,茫然地向前移動著身軀,似乎時日已經不多了…
列賓這幅描繪縴夫苦難生活、反映現實的畫,與其說是人與自然搏鬥,不如說是人與殘酷無情的命運和社會搏鬥,予人惆悵、孤獨、無助之感,具有深遠的張力。
縴夫–這個社會低層的苦役也經由這幅畫震驚了世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