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雲湧的三峽大壩–孫中山掀起的故事(四)

『取電必資乎力,而發力必藉於煤,近又有人想出新法,用瀑布之水力以生電,以器蓄之,可待不時之用,可隨地之需,此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者也。』
這是28歲的孫中山於1894年撰寫的《上李鴻章萬言書》,洋洋灑灑八千言,談富強治國大本,其中對水力發電建言,可惜李鴻章不屑一顧,上書如石沉大海。
孫中山一生鍾愛長江,1894至1924年,進出長江12次,累計在長江流域居留長達5年半,佔據他生命的十分之一。
孫中山上萬言書致李鴻章1912年2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讓位袁世凱,並接受袁世凱任命,出任鐵路督辦,構思建設中國的各種方案,著手三部影響中國的鉅作:《孫文學說》、《實業計畫》、《民權初步》,合訂本即為《建國方略》。
1919年,孫中山於上海用英文發表《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畫—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簡稱《實業計畫》中說明:
『自宜昌而上,入峽行,約一百英里而達四川之低地,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匯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資其水利…』
從此正式寫下建設三峽大壩的首頁,但一直到北伐成功國民政府掌權,才於1932年組織勘測隊,由美國工程師史篤培(G. G. Stroebe)主持,勘察三峽水利資源。
史篤培建議在西陵峽內黃陵廟和葛洲壩分別修建兩處低壩水電站方案,總預算1.665億美元。可惜,這計畫僅是紙上談兵,當時國共第一次內戰正酣(1927-1937),1937年7月7日又發生蘆溝橋事變,爆發中日戰爭,國民政府無暇建設,本案遭到擱置無疾而終。
抗戰末期,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推行名為睦鄰政策(Good Neighbor Policy),實為延續塔虎脫(William Howard Taft)的『金元外交』(Dollar diplomacy)政策,企圖獨佔中國經濟利益,派遣戰時生產局局長納爾遜(Donald Marr Nelson),擔任中國政府高級經濟顧問。納爾遜到重慶即與蔣介石設立中國戰時生產局。
1944年4月,任中國戰時生產局的美國顧問,潘綏博士(G. R. Paschal)提交《利用美貸籌建中國水力發電廠與清償貸款方法》,建議由美國貸款9億美元,同時提供設備,在三峽修建一座裝機容量為1000萬千瓦的水電廠以及年產500萬噸化肥的化肥廠。將化肥出口至美國,用以還債。
報告發表後,引起中美朝野高度重視。蔣介石聽聞美國著名水利建設專家薩凡奇博士(John Lucian Savage)正在印度勘查相關水利資源,立即邀請薩凡奇來中國勘查。
美國水利工程專家薩瓦奇John Lucian Savage於1946年應國民政府邀請前往長江三峽現地考察建壩工程薩凡奇曾主持設計當時世界最大的美國田納西河流域(Tennessee Valley)水利工程,以及胡佛水壩(Hoover Dam)、大古力水壩(Grand Coulee Dam)等著名水利工程。

說到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想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前行政院長孫運璿:
大蕭條時代,田納西河流域涵蓋的七個州常受澇旱之苦,97%以上家戶沒有電,農民平均收入是全國的1/3,相當貧窮又落後。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成立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以「地理導向」整體規劃水土保持、糧食生產、水庫、發電、交通等。隨各項工程的建設,該區成為開發中國家的典範。
自幼即以讀書為報國的孫運璿,依父親所言「中國需要工程與俄文人才」,前往冰天雪地的哈爾濱,進入俄僑實業中學。1927年,年僅14歲的孫運璿考入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校預科。1934年,孫運璿以「配電網新算法」論文獲 “滿分+”,第一名畢業於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校。
孫運璿 孫運璿 左二 派赴美國深造 孫運璿向蔣中正及蔣經國簡報核電發展 孫運璿與蔣經國1942年,國民政府派孫運璿等人前往田納西河谷管理局見習,並獲准留美進修。抗戰勝利後,1946年,孫運璿返國赴台灣電力公司擔任機電處長,負責修復台灣電力系統。五個月內,孫運璿復原台灣80%供電系統,打破日本人的預言:「三個月後,台灣將一片黑暗」。
1950至1957年,陸續完成烏來水力發電所、台灣東西部配電聯絡線、立霧發電所、新竹變電所等設施,台電發電容量躍升一倍。台電的優異表現,使美國高薪挖角孫運璿,孫運璿予以婉拒,美國也因孫運璿,台電每年總是獲得最多的美援補助。
1964年,孫運璿的傑出表現獲世界銀行青睞,邀請他赴世界銀行扶助的奈及利亞國家電力公司擔任執行長。他考慮家中人口浩繁,薪水不敷開銷,終於同意受聘。任職三年內,孫運璿推動尼日河水力發電計畫,使奈及利亞發電量增加88%。1967年在台母親病重,因而辭職返台。
1984年2月,時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因腦中風住進醫院,醒來之後,他對家人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擔心沒有地方住了…」這或許是孫運璿幽默的另一面,但讓在場的家人心酸不已。
他帶領台灣創造經濟奇蹟,一生卻沒有任何房產。如今,台灣還有多少這樣的人才與人品?

1944年9月薩凡奇受蔣介石邀請首次來華,日軍仍佔領宜昌,薩凡奇冒險至石牌、平善壩等地勘查。1945年3月薩凡奇再次來華,乘船自重慶抵達宜昌,開始了二探三峽的考察歷程。薩凡奇在宜昌草擬新三峽計畫及書面詳解,留下《揚子江三峽計畫初步報告》後返美。
這份報告規劃在南津關至石牌間選定壩址,預計壩高225公尺,總裝機容量1056萬千瓦,建成後兼有防洪、航運、灌溉的功能。萬噸輪船可由上海直接航行到重慶,增加數十萬人的工作機會。而產生的電力,是美國田納西水電站、胡佛水壩、大古力水壩總合的三倍。
這份報告成為民國水利史上最著名的一份長江三峽考察報告,也掀起一陣薩凡奇旋風。報告書所呈現的願景,成為中國戰後發展的新希望。
這陣薩凡奇旋風不僅吹動中國,更掀翻歐美各大工商企業,紛紛提著公事包、建議書前來中國覓尋商機。(待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