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ongest Day 最長的一日~無解的謎

~ ~
記得小時候,在一個過年前的夜晚,家父帶我和鄰居小朋友一起去西門町看電影;就是這部約翰韋恩恩主演的『最長的一日』,講述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地登陸戰史。當時,物資相當貧乏,一般人也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去戲院看電影是了不得的大事。一群小男生欣喜雀躍的隨家父擠上三輪車,到了萬國戲院,卻發現售票口早已排滿人山人海的長龍。看來買不到票了,大夥垂頭喪氣…,家父叫我們站在戲院入口處等他……. Continue reading

Try To Remember 九月的回憶

九月,不僅意味秋天的來臨,對許多人都有特殊的意義。這首 “Try to remember”是否能讓你沉靜於那美好的回憶?
~~~~
無論何時何地,每回聽這首“Try to remember”都會勾起一些回憶,尤其在仲秋明月高照,山間鑾樹轉紅之際,更帶來溫馨的懷念和淡淡的惆悵與傷感~~~
曾有許多著名歌星翻唱,也多次登上告示牌排榜,除了原唱Jerry Orbach成熟富磁性的歌聲外,來自加州以溫柔和聲著稱的搖滾民謠合唱團The Sandpipers和來自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清新的校園民歌合唱團The Brothers Four,以及澳洲The New World Trio優美的合聲令人回味。來自希臘,國際流行音樂歌星,60年代成名,80年代走紅全球,用多種語言灌製過唱片,創下300張百萬唱片發行記錄,被譽為希臘國寶「雅典的白玫瑰」的Nana Mouskouri唱來更別有韻味,你喜歡誰唱的?

Try to Remember是音樂劇The Fantasticks的開場和劇終歌曲。1960年5月3日,在紐約曼哈頓區西邊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藝術家的集中地和天堂,被稱為外百老匯(Off-Broadway) 的一家只有150座位的小劇場,蘇利文街劇場(Sullivan Street Playhouse)首演,至2002年1月13日才結束,連續上演42年,共計演出17,162場,遠遠超越《歌劇魅影》約10,000場的紀錄,成為世界上連續演出最久的音樂劇,這首Try to remember厥功至偉。
劇情描述一對天真浪漫的鄰居男女孩,在雙方父親刻意阻撓下相戀,於發現受騙而分手,而在經歷殘酷現實後,發現對方才是真愛,是一齣寓言音樂劇。
第一幕以月光下的浪漫夢幻為主題背景:
是鄰居又是好友的兩位父親,一位有一個男孩,另一位父親則有一個女兒,非常希望他們的孩子能相戀結婚,但深切了解年輕人的反抗、叛逆心理,於是異想天開的扮成宿怨,故意在兩家之間築起一道高牆,限制他們往來。果然,二人瞞著父親,隔著圍牆開始談起戀愛並墜入情網。
為了試探二人,父親們請了一個人假扮暴徒,綁架並欲強暴女孩。男孩狼狽但英勇的解救了女孩,使他們的愛情更加堅定。父親們終於如願,於是拆除了圍牆,回復兩家往日親密的友誼。看來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第二幕以日光下的現實殘酷為主題背景:
浪漫的月光似乎逐漸失去它的魅力,暴露在日光之下,兩位父親相互看到對方的種種缺失,開始彼此抱怨辱罵,並揭露當初的綁架和宿怨全是編造的騙局,並重新築起兩家之間的圍牆,成為真正的宿怨。
這對戀人發現被父親欺騙,拒絕被擺佈,一氣之下也因此分手,天真的各自尋找夢幻中的真實。男孩外出闖蕩受盡挫折,身心疲憊的回到家,女孩和其他男人交往遭到殘酷的傷害,兩人經歷現實世界,對愛有了成熟深刻的了解,才發現對方是自己的真愛,兩家人也再度回復往日的情誼。
當父親們再度拆除圍牆時,旁白者說:不要拆吧….
劇終時Try to remember再度嬝然揚起~~~
奇妙的是,這首歌在開場時的設計,是為帶給觀眾觀賞前適當的情緒,但當劇終再次聽到它時,不知何故,這首歌神奇地轉變成生活中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在一個充滿悲劇,失望,甚至絕望的世界中,成為重新找尋出路的藍圖,對於到達某一年齡的人們,這首歌深深觸動了我們的心靈。
~~~
Fantasticks的編劇、製作和作曲,出自兩位很有才華的年輕人,Harvey Schmidt及Tom Jones(與唱Delilah一曲成名的英國爵士歌星Tom Jones同名)。他們原是德州大學的同學,在學期間兩人志趣相投,共同創作許多戲劇小品。
1954年,Tom Jones著手改編法國話劇Les Romanesques成為音樂劇,當時他的搭檔與同窗好友Harvey Schmidt正在韓戰服役,於是找了另一位作曲家J. Donald Robb,新劇名Joy Comes to Dead Horse,也就是The Fantastics的前身,1956年在新墨西哥大學演出,但Donald Robb認為這齣劇一團混亂而拆夥。
所幸此時Harvey Schmidt自韓戰歸來,兩人努力嘗試將它改寫成羅傑斯和漢默斯坦風格(Rodgers and Hammerstein-style),大規模的百老匯音樂劇,可惜沒有成功。
1959年,一位女演員Mildred Dunnock要求導演Word Baker安排三場獨幕音樂劇,但總預算僅有一百元。於是Word Baker找到Tom Jones與Harv ey Schmidt兩人,請他們將Joy Comes to Dead Horse濃縮為一幕。Tom與Schmidt花了四星期完成。
因為預算的限制,迫使他們把重點放在故事的精髓,刪去所有典型百老匯音樂劇豪華的排場,以及羅傑斯和哈默斯坦風格,但也因此激發他們綜合運用莎士比亞的韻律詩歌、散文、獨白和爵士樂的奇思妙想,他們摒除了音樂劇的模型公式,使他們的即興劇更純淨,原始和真實。而伴奏也限於預算,只有鋼琴和豎琴。連同Tom Jones自己兼任,所有演員也只有八位。
至於劇名『Fantasticks』,則是引用一位筆名George Fleming的女作家,於1900年翻譯法國音樂劇『Les Romanesques』所另取的英文劇名『Fantasticks』。
法文原劇名除了隱喻浪漫之外,並有冒險精神之意,英文並沒有適當的字彙,於是George Fleming取用古怪的錯誤拼音Fantasticks作為劇名,但這一美麗的錯誤正合Tom Tones的心意,因為他們想與眾不同。
主題背景『日』和『月』的靈感,來自一齣Winter’s Tale,隱喻浪漫的幻想與冷酷的現實之間的衝突。
1959年8月在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的Minor Latham Theatre演出,當晚演出災難不斷,舞臺和燈光,因經費不足而極盡精簡,但仍不時出現故障,女主角蘇珊(Susan Watson Wright)也因過度緊張於首演前失聲,於是Harvey代為演唱了所有女主角的歌曲。
儘管如此,一位慧眼獨具的小型戲劇投資人諾托(Lorenzo Noto)看到這齣戲,驚豔於題材的獨特,標新立異的表演,以及極精簡設計的開放式舞台卻與觀眾產生親密的互動,立即與Tom和Harvey商量,請他們重新編寫成兩幕完整的音樂劇。並租下紐約格林威治村一個只有150座位,稱為外百老匯(Off-Broadway)的蘇利文街劇場(Sullivan Street Playhouse),於1960年 5月3日首演。
註:外百老匯(off-broadway)是指離百老匯核心區較遠,通常不到300個座位的劇院,門票也比較便宜,故也稱為三毛錢劇院(Three Penny Theatre),既無豪華場景,也無令人目眩神迷的舞台佈景轉換,多以實驗效果或戲劇性取勝。而The Fantasticks的內涵介於正宗百老匯劇與外百老匯劇間,有實力擠身百老匯,但半世紀以來,始終堅持只在外百老匯上演。

首演之後觀眾和評論家沒有立即接受它,這齣戲的其他投資人非常失望和憂心,要求Noto停止演出以減少損失,Noto拒絕了,他甚至拿出畢生積蓄堅持繼續演出。
漸漸的,開始有些好評出現,幸運的是,紐約東漢普頓劇院(East Hampton Theater)的經理人Conrad Thibault,請Noto製作一齣戲供該劇院暑假檔期上演。東漢普頓是一間專供曼哈頓名流富人於暑期開放的劇院。
Noto安排了The Fantasticks,那些從未去過外百老匯劇院的名流富人也樂於在他們專屬的劇院觀賞,藉著上層社會的口耳相傳,這齣戲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一星期的檔期過後,The Fantasticks又回到蘇利文街劇院。
幸運之神終於開始眷顧有才華、肯努力,又堅持的這群傻子。這時,百老匯演員為爭取權益,舉行大規模罷工,百老匯的劇院因此暫時關閉,蘇利文街劇院成為唯一的選擇。吸引了許多著名的製作人、影評前來觀賞。好評越來越多,原定三個月演出的門票迅速售罄。
接下來42年,一直到2002年1月,受到911事件後娛樂業蕭條以及租金飛漲的影響,不得不落幕結束。共計演出17,162場,連同全美巡迴演出,加上67個國家3000個城市和城鎮,累計超過60656場次。其中包括1987年,Tom Jones和Harvey Schmidt應中國中央歌劇院邀請,赴北京指導中文版演出。
當初的投資人僅花了900元於舞台製作,541元於服裝設計(當時若在百老匯的劇院演出,則至少要花費250,000元),現已連本帶利獲得數百倍的回收了。
1995年曾拍攝成影片,但賣座不佳,票房總收入僅45,000多元。很多影評說:『雖然這部電影的演員和歌曲都是頂尖的,但這齣音樂劇不應該離開劇院舞台…』
2006年8月,The Fantasticks在紐約第五十街與百老匯街口的Snapple Theatre Center復出,仍獲好評,門票68元。下次去紐約遊覽時,不妨去觀賞。

Continue reading

Sukiyaki 壽喜燒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的創意

 

『創意』有的時候很難,有的時候又很容易。以前,我在一個研發單位工作,常提醒我的同事:『紅茶不是紅茶』。一杯已有千百年歷史傳統的紅茶,稍一變身,成為紅遍全世界的現代飲料:泡沫紅茶、珍珠奶茶,不就是創意思考模式最好的例證?一個有效的創意帶動的效果,若再搭配精彩的故事,將使之更能歷久不衰。 Continue reading

Dominique與The Singing Nun的成名到殞落

60年代的美國流行歌曲史上,能擊敗貓王Elvis Presley的歌曲不多,但一位來自比利時的修女所自編自唱的歌曲Dominique,竟打敗貓王,於1963年12月連續四周登上『告示牌』(Billboard Hot)流行歌曲排行榜冠軍。這是繼1963年6月的『壽喜燒』Sukiyaki,第二首登上美國排行榜冠軍的外國歌曲,且此後10年,再沒有任何另一首外國歌曲打入美國排行榜前40名。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