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奇特的經歷,是真、是假?連自己都不那麼清楚,只好認定它為夢遊了~~~
從事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工作,也去過不少的地方,其中一個奇特的經歷,連自己也覺得很~~怎麼形容?~~~嗯~~~很發夢
這是一次奇特的經歷,是真、是假?連自己都不那麼清楚,只好認定它為夢遊了~~~
從事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工作,也去過不少的地方,其中一個奇特的經歷,連自己也覺得很~~怎麼形容?~~~嗯~~~很發夢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這是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著名作品之一,但我想也是許多人心中的問題~~~
美國著名電視動畫《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中的場景:
Homer: God, what’s the meaning of life? 荷馬:神啊,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God: Homer, I can’t tell you that. 上帝:荷馬,我不能告訴你。
Homer: Why not? 荷馬:為什麼?
God: You’ll find out when you die. 上帝:等你死了就知道了。
Homer: Oh, I can’t wait that long. 荷馬:噢,我等不了這麼久。
God: You can’t wait 6 months? 上帝:連六個月也等不了嗎?
Homer: No, tell me now… 荷馬:不,現在就告訴我……
God: Oh, OK… The meaning of life is…上帝:噢,好吧……生命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life is….『to live』生命的意義……就是 『活着』
Good answer, isn’t it? 好答案,你說是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K5jQG-ddVQ
我的學生時代,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在軍中服役,所有的大禮堂內,在兩側柱上都會漆著金色大字:
生命的意義,是創造其宇宙繼起的生命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我人類全體的生活
這是蔣中正在民國三十二年三月所發表《中國的命運》第七章『中國革命建國的動脈及其命運決定的關頭』中所述
越來越有焦聚了~~~
但是,當你翻開聖經創世記第一章26節的時候,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生命的意義是為管理上帝所造萬物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 創世記第一章26節
珍惜上帝所賦予你的生命和任務,能力大的、身體強壯的,可以多管一些;身體弱的,能力不足的,就照你的天賦,盡力去做
你說是嗎?
[toc wrapping=”right”]
The Chinese kinship system is classified as a Sudanese kinship system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Descriptive system”) used to define family. Identified by Lewis Henry Morgan in his 1871 work Systems of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 of the Human Family, the Sudanese system is one of the six major kinship systems together with Eskimo, Hawaiian, Iroquois, Crow, and Omaha.
The Sudanese kinship system (and hence the Chinese kinship system),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of all kinship systems. It maintains a separate designation for almost every one of ego’s kin based on their generation, their lineage, their relative age, and their gender.
[toc wrapping=”right”]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自古中國人以禮儀之邦自許,十分重視稱謂;現代人隨生活步調的緊湊,已逐漸淡化這些傳統。但在許多場合中適當的稱謂,有助談吐高雅,氣質與形象的提升。因此,收集一些較為常用的正式稱呼,經常使用養成習慣,或會有意想不到的人際關係收穫。另有一份詳細的稱謂表可以下載。 稱謂表
中國人所謂的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尊卑親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
尊親 | 卑親 | |
第一代 | 鼻祖 | 子 |
第二代 | 遠祖 | 孫 |
第三代 | 太祖 | 曾孫 |
第四代 | 烈祖 | 玄孫 |
第五代 | 天祖 | 來孫 |
第六代 | 高祖 | 罤孫 |
第七代 | 曾祖父母 | 仍孫 |
第八代 | 祖父母 | 雲孫 |
第九代 | 父母 | 耳孫 |
自己 |
鼻祖者,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
對方家族、己方家族
稱人 | 自稱 | 稱對方家族 | 稱己方家族 |
高祖父/高祖母 | 玄孫 | 令高祖/令高祖母 | 家高祖/家高祖母 |
高伯祖父/高伯祖母 | 玄姪孫 | 令高伯祖/令高伯祖母 | 家高伯祖/家高伯祖母 |
高叔祖父/高叔祖母 | 玄姪孫 | 令高叔祖/令高叔祖母 | 家高叔祖/家高叔祖母 |
曾祖父/曾祖母 | 曾孫 | 令曾祖/令曾祖母 | 家曾祖家/曾祖母 |
曾伯祖父/曾伯祖母 | 曾姪孫 | 令曾伯祖/令曾伯祖母 | 家曾伯祖/家曾伯祖母 |
曾叔祖父/曾叔祖母 | 曾姪孫 | 令曾叔祖/令曾叔祖母 | 家曾叔祖/家曾叔祖母 |
祖父/母 | 孫/孫女 | 令祖父/祖母 | 家祖父/母 |
伯祖父/伯祖母 | 姪孫 | 令伯祖/令伯祖母 | 家伯祖/家伯祖母 |
叔祖父/叔祖母 | 姪孫 | 令叔祖/令叔祖母 | 家叔祖/家叔祖母 |
父/母親 | 兒/女 | 令尊/堂 | 家父/母 |
伯父/伯母 | 姪/姪女 | 令伯/伯母 | 家母/伯母 |
兄/嫂 | 弟/妹 | 令兄/嫂 | 家兄/嫂 |
弟/弟婦 | 兄/姊 | 令弟/弟婦 | 舍弟/弟婦 |
姊/妹 | 弟/妹/兄/姊 | 令姊/妹 | 家姊/妹 |
吾夫 | 妻 | 尊夫 | 外子 |
賢妻 | 夫 | 尊/嫂夫人 | 內子/人 |
吾兒/女 | 父/母 | 令郎/媛 | 小兒/女 |
賢媳 | 愚 | 令媳 | 小媳 |
幾孫/孫女 | 祖/祖母 | 令孫/孫女 | 小孫/孫女 |
賢姪/姪女 | 愚伯/伯母 | 令姪/姪女 | 舍姪/姪女 |
君舅/姑 | 媳 | 令舅/姑 | 家舅/姑 |
稱人 | 自稱 | 稱對方親戚 | 稱己方親戚 |
祖姑丈/祖姑母 | 內姪孫/姪孫 | 令祖姑丈 | 家祖姑丈 |
舅祖父/舅祖母 | 彌甥 | 令舅祖父/令舅祖母 | 家舅祖父/家舅祖母 |
外祖父/母 | 外孫/孫女 | 令外祖父/母 | 家外祖父/母 |
姑丈/母 | 內姪/姪女 | 令姑丈/母 | 家姑丈/母 |
舅父/母 | 甥/甥女 | 令母舅/舅母 | 家母舅/舅母 |
姨丈/母 | 姨甥/甥女 | 令姨丈/母 | 家姨丈母 |
太岳父/太岳母 | 孫婿 | 令太岳父/令太岳母 | 家太岳父/家太岳母 |
岳父/母 | 子婿 | 令岳/岳母 | 家岳/岳母 |
伯岳父/伯岳母 | 姪婿 | 令伯岳父/令伯岳母 | 家伯岳父/家伯岳母 |
叔岳父/叔岳母 | 姪婿 | 令叔岳父/令叔岳母 | 家叔岳父/家叔岳母 |
姊丈 | 內弟/姨妹 | 令姊丈 | 家姊丈 |
妹丈 | 內兄/姨姊 | 令妹丈 | 舍妹丈 |
表兄/嫂 | 表弟/妹 | 令表兄/嫂 | 家表兄/嫂 |
表弟/弟婦 | 表兄/姊 | 令表弟/弟婦 | 舍表弟/弟婦 |
內兄/弟 | 妹/姊婿 | 令內兄/弟 | 敝內兄/弟 |
襟兄/弟 | 襟弟/兄 | 令襟兄/弟 | 敝襟兄/弟 |
太姻伯/叔 | 姪婿 | 姻再姪 | 舍親 |
姻伯/伯母 | 姻姪/姪女 | 令親 | 舍親 |
姻兄/嫂 | 姻弟/侍生 | 令親 | 舍親 |
賢內姪/姪女 | 愚姑丈/母 | 令內姪/姪女 | 舍內姪/姪女 |
賢外孫/孫女 | 外祖父/母 | 令外孫/孫女 | 舍外孫/孫女 |
賢甥/甥女 | 愚舅/舅母 | 令甥/甥女 | 舍甥/甥女 |
賢婿 | 愚岳/岳母 | 令婿 | 小婿 |
賢表姪/姪女 | 愚表伯/伯母 | 令表姪/姪女 | 舍表姪/姪女 |
對方師友、稱己方師友
稱人 | 自稱 | 稱對方師友 | 稱己方師友 |
太夫子/太師母 | 門下晚生 | ||
老師/師母 | 受業 | 令業師 | 敝業師 |
世伯/伯母 | 世姪/姪女 | 令世伯/伯母 | 敝世伯/伯母 |
譜伯 | 譜姪 | ||
寄父 | 寄兒或寄男 | ||
仁丈 | 晚 | ||
學兄/姊 | 學弟/妹 | 貴同學 | 敝同學 |
同學 | 小兄/愚姊 | 令高足 | 敝門人 |
世兄 | 愚 | 令世姪 | 敝世姪 |
居停或東翁 | 晚 | 令東 | 敝東 |
賢弟或賢契 | 愚 | 令高徒 | 小徒 |
世講 | 愚 | ||
世臺 | 愚 |
對象、知照敬辭、請候語、安好語、啟告語。
對 | 象 | 知照敬辭 | 請候語/安好語 | 啟告語 |
祖父母 | 膝下 | 恭叩/敬請 | 金安/福安 | 叩稟/敬稟/敬叩 |
父母 | 膝下 | 恭叩/敬請 | 金安/福安 | 叩稟/敬稟/敬叩 |
師長 | 函丈/賜鑒/壇席 | 恭請/敬頌 | 道安/鐸安/教安 | 敬上/謹上/謹啟 |
長輩 | 尊前/尊鑒/賜鑒 | 恭請/敬頌 | 尊安/福安/崇安 | 敬上/謹上/謹啟 |
平輩 | 台鑒/雅鑒/惠鑒 | 敬頌/即請/順候 | 台安/大安/近安/台祺 | 謹上/謹啟 |
晚輩 | 青鑒/如晤/如握 | 敬頌/即請/順候 | 近好/近佳 | 手書/字 |
文教界 | 賜鑒/文席/撰席 | 敬頌/即請/順候 | 道安/文祺/撰安/教安 | 謹上/謹啟 |
財經界 | 台鑒/大鑒 | 敬頌/即請/順候 | 籌安/財安/商安/商祺 | 謹上/謹啟 |
宗教界 | 道鑒/法鑒/壇席 | 敬頌/即請/順候 | 道安/法安/教安 | 謹上/謹啟 |
軍政界 | 鈞鑒/鈞座/勛鑒 | 敬頌/即請/順候 | 鈞安/勛祺/政安 | 謹上/謹啟 |
部門主管 | 鈞鑒 | 敬頌/即請/順候 | 鈞安/鈞祺 | 謹上/謹啟 |
居喪者 | 禮鑒/苫次 | 敬頌/即請/順候 | 禮安/苫安 | 謹上/謹啟 |
血統關係 | 稱謂俗稱 | 當面稱呼 | 自稱 |
生父 | 父親 | 爸爸、爹 、爹爹 阿爹 | 兒、女 |
生母 | 母親 | 媽媽、娘 媽媽、姆嬤 | 兒、女 |
後父 | 繼父 | 晚爹 阿伯、阿爹 | 兒、女 |
後母 | 繼母 | 晚娘 嗯娘、姆媽 | 兒、女 |
父之父\父之母 | 祖父\祖母 | 公公婆婆 爺爺、阿爺娘娘、阿娘 | 孫、孫女 |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 曾祖父\曾祖母 | 太公太婆 太爺爺、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 | 曾孫、曾孫女 |
兄弟姐妹 | 兄弟姐妹 | 哥、弟姐、妹 長者稱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 | 弟、哥、妹、姐 |
夫 | 丈夫 | 老倌 某人(女兒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稱其名者 | 夫 |
妻 | 夫人 | 老人(讀如寧) 某人(女兒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稱其名者 | 妻 |
夫之父\夫之母 | 公\婆 | 阿公\阿婆舊時隨子女稱爺爺、娘娘,現隨夫稱爸、爹、媽、姆媽 | 媳婦 |
血統關係 | 稱謂俗稱 | 當面稱呼 | 自稱 |
父之兄父之弟 | 伯父叔父 | 叔伯 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 | 侄、侄女 |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 | 伯母叔母 | 大媽嬸娘 大姆媽、大嬤、嬸娘、嬸嬸、現呼二媽、三媽等 | 侄、侄女 |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 | 堂兄弟堂姐妹 | 稱呼與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對人介紹冠「堂」字 | 弟、哥、妹、姐 |
父之姐父之妹 | 姑母 | 姑娘 姑媽、大媽、嗯娘、阿伯、阿姑、現呼大阿媽、二阿媽、阿伯等 | 侄、侄女 |
兄之妻弟之妻 | 嫂弟媳 | 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 | 舊稱叔伯、今稱弟、兄 |
夫之兄弟 | 伯叔 | 叔伯 舊時隨子女稱大伯、阿叔、今日隨夫稱哥,對弟或直呼其名 | 弟媳、嫂 |
夫之兄弟配偶 | 妯娌 | 舊時隨子女稱,現以姐妹相稱,或直呼其名 | 弟媳、嫂、妹、姐 |
婿、媳之父母 | 親家 | 親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稱,今稱婿、媳之爹、娘(××之父母) | 弟媳、嫂、妹、姐 |
姑之丈夫 | 姑父 | 姑丈姑夫舊稱大爹、二爹、大伯,現稱大爸爸、二爸爸 | 內侄、內侄女 |
姑之子女 | 姑表 | 表兄弟表姐妹 以兄、弟、姐、妹相稱,或冠「表」字 | 表弟、哥、妹、姐 |
血統關係 | 稱謂俗稱 | 當面稱呼 | 自稱 |
母之父母 | 外祖父外祖母 | 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 | 外孫、外孫女 |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 | 舅父舅母\娘舅舅姆 | 舅父、舅舅、舅姆、舅媽 今呼阿舅、舅姆媽 | 外甥、外甥女 |
舅父之子女 | 舅表\表兄弟表姐妹 | 以兄、弟、姐、妹相稱或加冠「表」字 | 表弟、哥、姐、妹 |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 | 姨父姨母\ | 姨丈姨娘 \舊呼大爹、大媽、大伯、阿伯,現呼大爸爸、大媽媽、阿姨 | 外甥、外甥女 |
姨之子女 | 姨表\表兄弟表姐妹 | 以兄、弟、姐、妹相稱或加冠「表」字 表弟、哥、姐、妹 |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範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妣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